思思小说
会员书架
首页 >女生耽美 >大明元辅 > 第269章 战争序曲(三)马

第269章 战争序曲(三)马(第2 / 3页)
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
推荐小说:

牧马中最强壮、最优良者留为种马而不去势,在蒙汉混合地区的话语中,一般称种马为“移刺马”。移刺马之外,其实大部分牡马都会去势、病弱者很少。

移刺马通常都是官马,身有喂养这类官马职司的蒙古人,还会如牧人管理马群那样巧妙地管理骡马群,但是骟马、骒马各自为群,绝不相混。

骡马群一般由四、五十匹组成,一群骒马必须配备一匹种马(移刺马)。移刺马发现自己管辖的骡马中有寓群出走者,就会立即主动追上,连踢带咬的赶回来。其它骒马群的移刺马奔到不属于自己的骒马群时,该群的官马会制止它,把它咬伤或踢伤以后赶跑。

职司牧人则经常手持铁鞭监督马群,是以马特别惧怕蒙古铁鞭。若牧人发现无视秩序争先喝水的马,就挥动铁鞭,立即制止。故即使在饮水时,马群也是整齐排列,按照顺序喝完水才离去。这样周到的饲养管理,就是蒙古人养马法比其他民族的养马法卓越之处。

这些东西高务实怎么知道的?当然是从他的好学生额尔德木图那里得来。额尔德木图不仅是他的学生,更是土默特彻辰汗把汉那吉的长子,早已经册封为土默特的黄台吉了——相当于“皇太子”的意思。

“呃,那你想花多少钱,让他们帮多大的忙?”刘馨问道。

“直到刚才我才想到一个……或许比较好的办法。”高务实笑道:“这次大明可以吃点亏,多买一些骟马——多买的意思是,土默特现有的骟马和今后一两年的骟马,我大明包圆了。如果朝廷实在吃不下,我京华可以帮忙吃。”

刘馨大为诧异:“这是为何?以前不都是尽量少买骟马,多买母马和种马么?”她说着忽然露出思考之色,自言自语道:“等等,你的意思是……大战在即了?”

所谓骟马,就是阉割之后的马,也称去势之马。不过可能很多人对骟马有些误会,认为这些马不好,都是垃圾货。这种观点对于骟马来说其实挺冤枉的,尤其是对于蒙古人的骟马来说。

事实上蒙古人在千百年游牧生活中,早就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养马方法。一般来说是这样的:马生下来一、二年间,先在草地上进行精心的骑乘训练,使其饱食青草,膘满体壮。

有这样一位弟子在,高务实老早就把蒙古人养马的一些诀窍摸到手。当然,有些技巧说起来简单而执行起来却很复杂,所以高务实又花了不少工夫让曹淦精心安排,从土默特人里头挖了一些养马的能手,用来给京华培育良马。

京华这些年通过陆上、海上两条丝绸之路,已经弄到了不少好马种,包括著名的阿拉伯马、阿哈尔捷金马(即传说中的汗血宝马,后世土库曼斯坦国宝)、阿克哈—塔克马(也是中亚马种)、哈萨克马等等,然后进行各种各样的配种来进行繁育研究,当然其中也少不了加入拥有数量最多的蒙古马血统。

目前来说,有一个比较成功的培育品种,其体格比哈萨克马要小,但比蒙古马强壮一些,速度和敏捷方面略低于阿拉伯马但耐力相当不错,目前这种马已经运了一些去南疆进行气候适应研究。

由于该马是在京华所属的甘肃凉州马场培育而出的,因此被高务实暂时命名为凉州马。不过由于马种的血系定型需要至少好几代,所以目前尚不好大量培育,更遑论进行大规模装备及实战了。

在这种情况下,继续购入优秀的蒙古骟马作为主力战马,本来就是题中应有之义。不过大明……或者干脆说在整个中国历史中,中原王朝都有一种关键性生产必须自行掌握的思维,因此大明朝廷找土默特买马的时候经常会希望多买母马和种马,寄希望于自己马场来培育战马。

待长出四齿即行去势,蒙古语称去势之马为“阿塔思”,汉语则叫骟马。这样早去势的马,其实长得矫健勇壮,而且既有力又柔顺,还更能耐寒冷气候。

去势后的马经二、三年在草地放牧后,再次骑乘,并像最初骑乘训练那样再次教练。经第二次教练,马的性情已较温顺,步法也很理想,不会咬人、踢人,骑马的人在马背上感到很平稳。下马后不用拴马,马也不会离开走远。另外,成百成千匹集成的马群也没有胡乱嘶叫的。

蒙古人在教练中,白天是绝不给饲料的,到了夜里在草地上放牧,拂晓又备起鞍子骑乘,虽然骑乘完了不用拴住,但做为养马法,必须拴在柱子上,使马仰起头,等到气息完全平静、四蹄冷下来之后,才开始在草地上放牧。这是因为马经过奔跑,疲劳还未恢复的时候就吃草、饮水是很有害的。

战马在参加战斗后,必须在草地上放牧,使其饱食青草,饱饮好水,这中间绝对不骑乘,只有再次战斗临近的时候,才把马从牧地赶回营地,拴在马栓子上。然后,仅喂少量的草,经—定的时间以后,肥膘收缩,身体壮健,这时再继续乘骑数百里路。

用这种养马法,马奔跑很远的路也只出很少汗,于是任何远征都能够耐得住。行进中绝不喂草饮水,因为劳累紧张中饮食,马摄入的东西不仅不能变成血肉,反而要生病。
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