思思小说
会员书架
首页 >历史军事 >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 > 第四百一十一章 选奴才

第四百一十一章 选奴才(第2 / 5页)
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
推荐小说:

考试进行得很快,结果是唐宝锷与另一位叫做金邦平的成绩最好。

和平年代倒是勉强能接受,但古人都有云要取长补短,这个时候中国最缺的其实就是非文科生。

战争时期,真的“百无一用是书生”,并非嘲讽。

而非文科专业里,对落后的中国最有价值的应该就是工科,甚至超过理科的价值。

毕竟欧洲强大靠的是工业革命,工业对应的就是工科嘛。

至于其他的理科、医科、法科、商科等等,都会随着工业的强大自然而然配套跟上。

接着李谕和严复开始研究这份名单,上面的人不少都在民国有名有姓,但真正让李谕惊讶的是其中两个名字:陆宗舆和曹汝霖。

好嘛,后世因为签订二十一条上了历史课本的三人,一下子出现两个。

而且看备注,这两人都是在早稻田大学毕业。

后来的事没法干预,全是军政大事,而且就算没了陆宗舆和曹汝霖,袁世凯到时候还会派其他人签订条约。

李谕和严复很快拟好了专业题和外文题目。

只不过民国时期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走这条道路。

李谕现在看到工科学生像看到宝藏男孩一样,格外关注,比如其中一个在东京帝国大学学习机械专业的张锳绪。

严复同样明白这个道理,他是搞过实业的,可严复主要搞的不是教育方面,无能为力。

两人现在拟题比较纠结的是不知道他们的水平如何。这些人大都只提供了文凭,并没有成绩单之类的作为佐证。

两人联系了京师大学堂以及北洋大学堂的一些教师,分专业拟出了试题,最终在难度的考量上比较保守。

虽然辜鸿铭肯定也会拟出中文考试题目,但规定是外文题和中文题二选一,所有的考生都会毫不犹豫选外文的。

因为他们早就不懂什么科举考试,根本搞不定那些东西;而且可以借此说明自己外文功底好,说不定有机会进入非常吃香的外务部。

比较可惜的是这些人里学工科的非常少。实际上按照民国对人才的要求,工科是最缺的,其次理科,然后是经济科、医科等。

因为民国的大学学生比例实在是非常畸形,文科生占学生总数的90%以上,其他科目寥寥无几。

一直到四十年代左右,非文科生的比例才上升到30%左右。
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