思思小说
会员书架
首页 >历史军事 >临高启明 > 第四十四节 土糖寮

第四十四节 土糖寮(第3 / 3页)
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
推荐小说:

“石灰?”常师德挺吃惊的。

“用来澄清糖液的。”文同解释道,为了除去蔗汁中的混合物,获得较洁净的结晶体,一个重要的工艺流程就是在过滤除去不容物后再加入澄清剂,现代糖厂常用的澄清剂里就有石灰,在古代自然也是如此,石灰比其他诸如二氧化硫、二氧化碳和过磷酸钙之类的澄清剂要好获取多了。有些地方做土糖会使用草木灰,作用是类似的。

“可是这石灰不就溶到糖水里去了吗?这么说白糖都含有石灰?”

“不,实际上是和甘蔗汁里的各种杂质中和分解掉了――”文同不厌其烦的解释道,“不管是白糖还是红糖,里面都没半点石灰的。”

“这我就放心了。”

工人先削净甘蔗,捆扎成担放在木辘旁,这种木辊是用荔枝木做成,坚硬无比。一人放蔗入辘,一人赶牛带动榨辘转动,先拉动第一个辘,通过木齿带动第二个辘。木辘互相挤压,连续三次挤干蔗汁。

第三次挤压时,工人还要将辘向里调整的再夹紧些,使蔗渣榨得干。压榨出来的蔗汁沿辘流下底座沟槽,通过竹筒流入大瓦缸沉淀。

文同看得十分仔细,这木榨辘的榨力看似很大,实际还不如他后来见过的清代榨辘,起码那也是石头的,在硬度上要高得多。他用手捻了下甘蔗渣――三次压榨之后蔗渣里留下的蔗汁还是相当的多。

这样压榨了差不多四十分钟,用来牵引榨辊的水牛已经浑身出汗,脚步也慢了。看来耗力是很大的,工人开始换牛,文同问了一下,每次压榨的时侯要榨蔗捆四把。一昼夜换牛要三十到三十五次。难怪这糖寮要养四五头牛之多了。

他让人称重了下每捆甘蔗的重量,又在心里默默的心算了一番。这种加工手段,一昼夜不停歇的加工只不过加工将近到2公斤而已。而且据工人说,有时侯木榨辘还常会有损坏的现象,要停工修理。损耗的时间相当的多。

这时侯甘蔗汁已经呈现出黄色,几个工人一起动手,把锅里的甘蔗液倒入第二口锅,慢慢的蒸其中的水分,同时在第一口锅里重复刚的过程。

待到然后把含糖量较高的蔗汁移入第三口锅,加入些油。文同问:“你们加得是什么?”

工人忙回禀:“是花生油。”

“花生油?”文同纳闷,他记得糖业书籍上说过,拖色处理早是加入牛乳,中国人用的方法是鸡鸭蛋的蛋清,作用原理是用蛋白质去除掉里面的杂质,油算蛋白质么?

纳闷归纳闷,他决定继续看下去,蔗液煮成稀糊状后取出注入“瓦溜”,这东西文同当年见过清代实物,现在看来几乎完全一样:圆锥体形,上大下小,高约1尺多,底尖端有小孔,用禾草塞住,搁置在一个大瓦缸之上,让其慢慢的结晶。含有大量杂质的糖液会顺着茅草从下面的小孔慢慢流出,后在“瓦溜”里只剩下纯晶体的糖。文同问了一下,知道一个瓦溜能够出赤砂糖1公斤。

“有用石头的做榨辘的么?”文同问。

工人们都说没见识过,本地的糖寮没五十也有三十家,从来没听说过用石头做得。

文同点点头,看来这一技术改进是在清代出现的,石榨辘的话,每昼夜可以处理25公斤,效率提高就大得多了。

榨出来的甘蔗汁,在经过初步的沉淀之后,草草的撇去上面的碎片草茎之类的,然后被倒在大铁锅里煮,三口大锅呈品字形排列着,文同没看出这种排列方式对生产工艺或者效率有什么积极的意义,唯一想到的大约是这种办法可以集中用热?

甘蔗汁汁熬煮到浆液,将沸未沸的时侯,原本是烧火的这位工人开始用大勺聊去上面的泡沫和杂物,接着,用从石灰包里用甘蔗叶包了些石灰过来,洒了进去。
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